中国水泥协会:积极行动 落实方案,推动水泥工业实现高质量达峰
摘要: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建材行业碳达峰工作,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建材行业碳达峰工作,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建材方案》)。
《建材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持续推广,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十五五”期间,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确保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中国水泥协会将继续发挥行业引领、协调、服务作用,积极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推动水泥工业实现高质量达峰。
一、推进结构调整 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
全面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程,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加快研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一步提高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通过综合手段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发挥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企业兼并重组的研究,搭建好企业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协助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帮助企业加强和改进管理。鼓励大型骨干水泥企业联合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促进水泥熟料过剩产能的退出。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水泥企业并购重组,提升水泥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管控水平,有效保障减碳措施的实施。
二、严控新增产能 加强产能置换监管
严格按照《关于印发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21〕80号)的规定执行水泥熟料产能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充分发挥水泥协会行业平台和专家优势,组织行业听证,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决策依据,并积极配合工信、发改、环保等部门全过程监管产能减量置换落实情况,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加强新建项目产能指标核实,开展退出产能淘汰检查。
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协会积极搭建行业协作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外行业组织和行业团体的交流合作,通过展会、论坛、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商务活动,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提供多方面信息和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利用国内相关产业基金、一带一路基金及商业资本,采取多种商业模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推行错峰生产常态化 强化行业自律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0〕201号)的要求,因时因地制宜,差异管控,精准施策,推动全国水泥错峰生产有序开展。水泥协会积极组织制修订行规行约,强化行业自律,并联合地区水泥(建材)协会,配合各级政府引导水泥企业进行错峰生产,做好错峰区域与非错峰区域的协同协作。同时防止违规企业利用错峰生产哄抬水泥产品价格,保障市场稳定供给。
四、积极推进原燃料替代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1. 鼓励工业废料替代原料
加大对电石渣、磷石膏、氟石膏、锰渣、赤泥、钢渣、白泥、粉煤灰、硅钙渣,矿渣等氧化钙含量较高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规模化应用研究,替代石灰质原料,在保障水泥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碳酸盐分解系数。力争电石渣、白泥全部用于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的原料替代,力争到2030年粉煤灰和钢渣在原料中的替代比例达到5%。推广使用以高炉废渣、电厂粉煤灰、煤矸石等废渣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替代普通混合材,超细粉掺加量增加5%,力争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
2. 积极推进燃料替代
推广大比例替代燃料技术,大力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利用废轮胎、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和生物质燃料等替代煤炭,加强相关燃料替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力争2025年水泥行业使用替代燃料技术的生产线数量占比达到20%,2030年达到40%。逐步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鼓励烘干等工序以及生产辅助系统使用余热或电能,推广使用分布式发电技术。
3. 推动水泥产品减量化使用
加强对提高水泥熟料强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降低熟料在水泥及水泥在混凝土中的掺加量。鼓励研发推广新一代“超细粉磨”技术与装备,进一步增加废渣在水泥中的用量。鼓励研发新品种低碳水泥,加快推广、示范高贝利特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低碳水泥新产品的工程化应用。研究水泥行业低碳排放的新途径,优化工艺技术,研发新型胶凝材料技术、低碳混凝土技术、吸碳技术等。
4.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加快开展《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16780—2021)标准宣贯培训,严格落实执行能耗标准,加强节能执法监管,开展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专项节能监察。依据企业能效水平实施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适时将水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纳入重污染天气行业绩效分级管控体系,实施差别化低碳环保管理,按照环保分级管控要求严格实施等级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加强定额计量,推动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挖掘节能减碳空间,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
五、加快低碳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 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中国水泥协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引导水泥企业和高校院所针对水泥悬浮沸腾煅烧、窑炉氢能煅烧、全氧、富氧燃烧、水泥电窑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温余热高效利用技术、气凝胶材料等行业共性关键低碳技术开展协作攻关,加快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产品。并积极争取政府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帮助解决技术创新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新技术的评定和论证相关工作,加速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充分发挥水泥协会行业服务功能,通过行业各种活动,加强技术宣传和实用效果的宣传,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在水泥行业积极推广六级预热预分解、两档式短窑、低阻高效预热预分解系统、第四代冷却机等先进烧成系统技术;配备低一次风量新型燃烧器,推进现有炉窑系统辅助技术改造;推广使用新型隔热、保温耐火材料及回转窑高效密封技术,减少散热损失;改造升级余热发电系统,更换带独立蒸汽过热器的窑头余热锅炉、冷却机釆用部分循环风,提高余热发电量10%-25%。力争到2030年单位熟料平均煤耗较2020年下降7%。加快推广立磨、辊压机终粉磨以及联合粉磨等高效粉磨技术。到2025年,采用高效粉磨技术的粉磨站企业占比提高到40%,到2030年提高到60%,减少外购电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积极推动水泥行业数字化转型,协同水泥产业上下游,将水泥生产经营各环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能效、节约能源,鼓励水泥行业制定一批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形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建立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创新服务平台,与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加速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努力把水泥行业打造成先进制造业。
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
引导行业积极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作,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帮助企业做好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创建和申报,加强水泥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碳足迹的分析与评价。
组织与协调行业内外力量,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评价的推广应用力度,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评价和认证,制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形成绿色制造、绿色生产、绿色评价产业链。同时树立一批优秀绿色制造典型企业,加大对优秀典型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发挥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提升行业绿色低碳整体发展水平。
七、政策与保障措施
1. 健全水泥行业低碳标准体系
推动制定水泥行业碳排放限值标准、监测方法及低碳改造技术指南等基础标准规范;引导社会团体研究制定一批水泥行业先进低碳技术和低碳装备的团体标准规范。制定低碳“领跑者”企业评选标准,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低碳发展。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能效、低碳等标准制定修订,加强国际标准协调。
2. 加大税收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研究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企业,享受一定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出台政策对水泥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及低碳改造项目给予优惠信贷支持。行业支持水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募集资金用于实施低碳技术改造。建议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优先选用低碳水泥产品。
3. 推动实施行业碳排放控制及碳排放权交易
建议推动行业有序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开展水泥行业碳盘查,推进企业碳减排。加快制订水泥行业统一的碳基础核定标准,明确核算边界,完善水泥行业碳排放核算、计量、检测、认证体系,为碳交易提供基础支撑。
水泥行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引导行业深化低碳、减排治污工作,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水泥工业如期实现碳达峰。